心見-內在風景的延伸

思翰主理的空間,是悉心等待過的緣分與時機,安置每一分轉折於起伏的空間樂章。而經手的料理則是依循瑜珈悅性食物原則,無蛋奶、五辛、菇,運用森林時序裡生長出的滋養,巧妙安排出能夠兼具視覺和味覺、身與心舒適平衡的餐食,在無形與有形之間,流順每一位前來的旅人,深深地祝福。

Advertisement

掌心上的電子圖書館 – 電子書與實體書,哪個好?

2020/6/18 敦化誠品熄燈,彰顯實體書店、出版業在現代經營逐漸困難,即便我們多麼熱愛書、多麼珍惜紙本印刷,也不得不承認紙本書的局限。紙張的發明取代了竹簡、絲帛等知識載體,工業革命後的印刷機讓出版頁能夠大量印製書報,在當時的人們多數仰賴紙張,來接收資訊和思想,在科技進步後,觸控銀幕的普及也僅20年,至今「人手一機」的現象已見怪不怪, 數碼時代的電子產品讓紙張的使用習慣開始有了變化。

台灣人

「願有多大,力就有多大。」

原來台灣並沒有那麼進步,還是有那麼多的守舊和二元對立,這麼多以愛之名行惡之實的惡意,雖然原本就沒有很大的期待,但看到這些行為依舊讓人很難過。從川普上任、英國脫毆,到這次的選舉結果以及公投懸殊腎大的票數,保守勢力的復辟之所以能夠擊潰同溫層,並認為世界荒唐,排除了作票可能和政治操作,或許有一部分是出自知識份子的傲慢。我們自以為的條理清晰與邏輯慎密,那些深信不移地公開真理,對另一邊的人來說是外來語,他們聽不懂也不想聽。他們畏懼著那些聽不懂的東西,所以統一歸納為怪力亂神,進而衍生出那些荒腔走板的言論,因為他們只相信面對面的交流搏感情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長背景與生命脈絡,同理心很難,但卻應該是一個能夠讓社會變更好的基礎。

生活

「如果一場大火來了,什麼是燒掉也無所謂的?」第一次發現自己東西太多時,是首次離開家鄉去唸書,認為每個東西都是必需品,也因為「以防萬一」的心態所以總是有個備份,可想而知行李永遠都是一箱又一箱,後來即使是旅遊也仍然是改不掉老毛病,但因為限重總逼迫人要放棄攜帶許多「好重要」的雜物,例如滿盒的飾品或者不同花色的襪子,這些「不同」讓我的日常充滿著豐富性以及樂趣性,所以「習慣」去依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