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部適合花上一個週末的午後,過癮看完的小品影集。
當時打開 Netflix 時,跳出推薦名單就是我的女神之一 :Lily Collins,當然是直接按下播放,沒想到的是就直接播到第一季結束,這樣的激動也讓我決定動手寫下對這部片的看法。
美式濾鏡
相信看過影集的人都會明白為何提出此論點,從芝加哥飛往巴黎工作的Emily,如大多數的人們對花都的「過度審美化」,首先是童話般的設計,樓下的帥鄰居能義不容辭地幫忙解決各式問題,再來是套上過多美式濾鏡,對於異地生活的想像過度美好,就像是光是穿著繽紛、名牌走在巴黎街道,還是美國臉孔,大家不會直覺想到「搶劫」嗎?
然而有趣的是,過於理想化的情節設計在美國和亞洲的數據上都給予相當高的讚美,反而是法國引起大聲的抨擊,認為其所描繪的生活再次加深外人對巴黎的誤解。

文化差異性
‘’You live to work. We work to live. Yes, it’s good to make money, but what you say is success, I say is punishment.’’
‘’But I enjoy work, and accomplishment. It makes me happy.’’
‘’Work makes you happy? Maybe you don’t know what it is to be happy. ‘’
劇情中頻頻出現雙方的文化差異,工作上與同事們產生的衝擊、競爭與失落,而情感上卻反而會因為差異性出現好奇、新鮮進而有好感。美國認為工作是件很美好的事,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成就感和掌聲,在這種弱肉強食的生活方式裡,為了保持領先,每個人都在趕時間、搶資源。進了電梯,明明已經按了樓層的鈕,燈也亮了,偏偏還要再按幾下,彷彿這樣就可以快一點,就如劇中提到的「秒回文化」,在美國認為這代表你盡責且有效率,累積下來也就練就對事情的敏銳度、強迫症與隨即帶來的優越感,不意外地是你也需要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工作,尤其社交場合上更是個適合雙方握手,完成雙贏的好地方。
法國人講究和平共存,順勢而為,「終身合約」是法國工作常有的制度,因為解僱需要付出的違約金遠高過員工作領乾薪的金額,這也造就其工作懶散的惡名,如Emily早上9點抵達公司時,發現完全沒人,直到一小時後同事出現,還責備要她以後別這麼早來 ; 午餐時間也花上整整三小時享受戶外的陽光與香檳,接著晚上參加派對,喔當然,社交場合不准聊工作。
芝加哥有很多摩天大樓,巴黎的房子卻幾乎是三百年以上的古蹟 ; 巴黎人在咖啡廳聊天享受陽光,一杯紅酒就可以聊上三小時,而芝加哥人選擇在咖啡廳工作使用筆電,西裝筆挺地聊著跨國企業專案。
這也讓我想到《Beautiful Tuscany》裡寫的句子:
‘’In California, time is like a hula hoop. I twisted and twisted, but stopped where I was. In Tuscany, I could carry a basket of plums and walk freely all day under the Mediterranean sun.’’

法式愛情價值觀
大部分人只要聽到關鍵字「法式愛情」就直覺聯想到「浪漫」,而劇中將這樣的愛情觀解釋為「只要我喜歡,我開心,為什麼不可以喜歡?」於是我特地詢問居住巴黎的朋友是否真確。
“I don’t want 100% of anyone, and I don’t want anyone to have 100% of me. And if you’re committed or married, that cant happen anyway. That’s a fairytale. Bad movie.”
法式的浪漫在於對「愛」的本質的追求,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想跟你在一起,反之則分手,因此當Emily將辦公室禁愛令交給他們時,才會當場被洗臉,這正是因為通常在美國或者亞洲等其他區域對於「愛」不只是個人的精神情感面,還包含了責任、承諾,甚至結婚後還有親朋好友的連帶責任,因為害怕影響工作表現所以不能在職場上談戀愛,但為什麼不反過來想:或許會1+1 > 2。許多人會因為孩子的成長而不願離婚,而這樣的想法對法國人來說就是相互折磨,因為他們的浪漫,並不是「我願意為你犧牲一切」,而是「我渴望與你分享一切」。
但,法國人一夜情是傳統嗎?
當然不是。
Janine Mossuz-Lavau(註1) 分別在2000年與2017年調查法國人如何談論生活中的性與愛。在2018年出版的《法國的性生活》(La Vie sexuelle en France)一書中寫到,透過17年的演進,並受到#MeToo運動及後韋恩斯坦事件影響,法國人對性愛的議題終於開始「解放」,各式議題也百無禁忌──例如遭性侵經驗、女性自慰、雙性性愛、「雙面人生」(擁有一位以上愛人)、白髮族性愛等等。因此法國人也是到近年才如此開放關係。
法國人可以自由戀愛,但不輕易結婚、離婚。
其實對法國人來說,「家庭價值」是很重要的。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調查,儘管「結婚對數」近幾年持續減少,但「傳統家庭」(亦即一對伴侶和共同扶養的孩子穩定同居生活)的數量卻仍然維持所有家庭的大宗(70 %)。據2018年歐洲統計局統計,法國於2017年的結婚率是3.6‰,在整個歐盟國家中倒數第三,顯示法國人結婚的意願不高,原因之一是許多法國人寧願選擇較彈性的同居申請或「民事伴侶結合法」(PACS)來代替婚姻;但相對的,法國人的離婚率也很低(1.9%),甚至低於台灣的2.3%,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法國的離婚程序麻煩。

女性發聲
‘’Desire does not mean lack of respect. In fact, quite the opposite. It is a sign of respect.‘’
是這張劇照的發生背景,Antoine在拍攝香水廣告時,希望模特兒全裸經過多位男性,讓男性的慾望及佔有達到最高,並化成一隻白鴿飛去,認為這就是女人的夢想。而開拍時,Emily質疑其物化女性,認為女性的夢想不一定要取決於男性的慾望。
‘’The vagina is not male!’’
是的,Vagina 在法文裡是陽性,劇中當Emily發現時,不可思議地跑去找Sylvie怒斥,並於Instagram寫下此句引言,後來獲得法國第一夫人的回應。
整部片以女主角Emily的第一人稱訴說,從穿衣打扮、工作能力到個人主見,都可以彰顯女性在這個社會是能獨立發聲,不必靠男性也能在事業上發揚光大。而所謂的 Feminism,也就是女權主義,並非要讓女性對抗男性,而是去結束性別歧視,努力達到兩性的平衡點,因此影集也常常圍繞著「公平」的爭論。

成為一部經典前,先與經典致敬。
《Emily In Paris》就是《Sex and the City》製作人Darren Star的最新力作,全劇動用超過50家時尚名牌,包含 Dior、Chanel、Givenchy、Alice & Olivia、GANNI、Rag & Bone…等,劇中每一套造型,更是由「當代時尚教母」Patricia Field 親自操刀,相信懂時尚的人聽到這個名字都會仰頭瞻望;而最印象深刻的是其在《The Devil Wears Prada》中打造的每一套服裝,每一套都成為當年時尚界的指標。
劇中有兩個造型讓我印象深刻,首先是Lily Collins 和 Patricia Field 特別設計讓’’ Emily ‘’戴上草寫姓名的耳環,看過《Sex and the City》的人肯定不陌生,那正是與 ‘’Carrie Bradshaw‘’有著獨立女性靈魂的相同意義。再來是Emily在巴黎鐵塔前與Antoine邂逅時穿的黑色紗裙,同樣是向《Sex and the City》完結篇裡Carrie Bradshaw的白色沙裙致敬。
最後,這次的選角Lily Collins也有另一個稱號為「當代的奧黛麗赫本」,因此在與法國教授約會時,相約去看天鵝湖,特地穿上 Christian Siriano的黑色禮服,一雙 Agnelle手套、一個鑲滿水鑽的復古手袋、一雙 Cosmoparis 高跟鞋,最後是 La Compagnie du Costume 的頭飾,是否有直接聯想到Audrey Hepburn的經典造型呢?是的,正是向她致敬。

可惜之處
為什麼這部片會被許多人冠上「不用思考」的影集呢?以下就說些讓我失望的部分。
Emily感情觀的改變
原先是責任感非常重且擁有自己原則的她,後來在巴黎連續遇見的好幾位男士,包含不同職業、已婚人士等,卻在這香檳中沈,並一次次地撕去原有的堅持,對於此方面,劇情中並沒有花上過多的開始與結束去交待,只是匆匆結束,又繼續下一次的相遇。
過度著重在時尚穿搭,反而忽略劇情主線。
Emily 的角色設定是來自芝加哥的小資女孩,可是每一次出場就像是走星光大道般,身上的每一個裝飾包含帽子、服飾、鞋子到配件,就像是一場時裝秀般,但這樣的設定就會與原設相對衝突。
沒有突破經典。
上方寫到《Emily In Paris 》向許多經典的電影和角色致敬,確實在劇情、服裝都有讓大家鮮明看見,但,《Emily In Paris 》又代表著什麼呢?這部影集就像是集結許多賣片的元素,包含時尚、巴黎、演員、名言到女性努力到外地打拼等會讓人願意點進的誘因,卻沒有自己的定位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觀後感言
這是部輕鬆小品,其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「想像」與「現實」兩字,尚未去巴黎前,我也和 Emily 一樣對這座浪漫之都充滿各式各樣的幻想,因為從影集、旅遊甚至到打上#paris,都會獲得更多的愛心,因此巴黎就被包裝成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。直到實際走訪,就明白’’ The French are romantics, but they’re also realists.’’是啊,他們浪漫但也實際。所有沒去過巴黎的人對她的粉紅泡泡就如此片,但依照自己親身旅行的經驗,裡面絕對是過度夢幻的想像場景,至少從「路上沒垃圾」這點就可以看出。( 巴黎街頭怎麼可以沒菸蒂? )
學習法國人「活著的方式」,不論是政府或個人,法國人都把精神投注在食、衣、住、行等「身內之物」裡。他們享受陽光並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談話、互動,而非股票數據上的起伏漲跌,又或者是哪裡的房地產又被炒起來,那並非最重要的,就如同劇中經典的台詞‘’You live to work. We work to live.’’ 其實法國人確確實實地活在當下,以一種最坦然且瀟灑的方式,把握生命每一刻值得享受的時光,而非苦惱於何時才是黃金時刻,做出最低成本的選擇。
- 註1 : Janine Mossuz-Lavau :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,暨高等政治學院,法國政治生活研究中心的社會學者
- 圖片來源 : 網路
覺得寫得很詳細!目前看到最喜歡的影評文👍🏻
LikeLike
謝謝Amanda,或許之後還可以寫別部☺️
LikeLike
對啊巴黎真的不像這部戲演的一樣
很不巴黎!
LikeLike
哈哈哈哈哈,就是套上美式濾鏡的巴黎模樣!
LikeLike
請問Sabrina還有其他推薦的影集或者電影嗎?
LikeLike
有的喔,詳細列在下面:
📽影集:Suits無照律師、House of Cards紙牌屋、Black Mirror黑鏡、Modern Love摩登愛情、Sherlock福爾摩斯、You安眠書店。
🎞電影: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、Inception 全面啟動、The age of Adeline時空永恆的愛戀、Being Again曼哈頓練習曲、Rashroom羅生門、About time真愛每一天、The Intern高年級實習生、Roman Holiday羅馬假期。
Like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