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心上的電子圖書館 – 電子書與實體書,哪個好?

當網路時代快時尚,遇見經典印刷與手翻。

使用Readmoo至今一個多月,「21天的習慣養成」確實改變一點生活,以前選擇較大容量包款為了裝進書本,如今只需帶上6吋掌心大的尺寸就能出門,並再點入頁面後擁有整個電子書櫃。

2020/5/31 敦化誠品熄燈,彰顯實體書店、出版業在現代經營逐漸困難,即便我們多麼熱愛書、多麼珍惜紙本印刷,也不得不承認紙本書的局限。紙張的發明取代了竹簡、絲帛等知識載體,工業革命後的印刷機讓出版頁能夠大量印製書報,在當時的人們多數仰賴紙張,來接收資訊和思想,在科技進步後,觸控銀幕的普及也僅20年,至今「人手一機」的現象已見怪不怪, 數位時代的電子產品讓紙張的使用習慣開始有了變化,再舉一個實際例子來看,

’’A Magazine Is an iPad That Does Not Work’’,是部youtube上引起討論的短片,一歲大的女童習慣玩Ipad,當實體雜誌放於面前時,女孩仍不斷用手去上下滑動、點擊,就像螢幕一樣,「數位新住民」(digital native)是現代產生的新名詞,意旨從很年幼的階段就開始與數位科技互動的人,身邊不僅充斥著紙本書和雜誌,還有智慧型手機、Kindle與iPad等數位產品。

這部影片引發最多討論的是「我們用來閱讀的科技產品,會如何改變我們的閱讀方式?」

「電子紙張」(electronic paper)模仿在紙上印刷的書寫感,是近年來不少企業和科研機構著手研究的技術,其中需要的功能包含便於閱讀觀看、可捲曲翻頁、可書寫筆記、長續航力,並在陽光直照下也能清晰可見,至今面板技術日益成熟,類似OLED曲面屏幕技術,早已廣泛應用於電視和手提電話上,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電子油墨(e-ink)的技術,讓文字在電子螢幕裡更擬真於紙張,甚至翻頁時也有紙張的殘影,同樣地,蘋果公司的iBook應用程式也企圖模擬真實的翻頁經驗,想必這項技術的成熟也是指日可待。

但,為什麼電子書會逐漸被人們接受呢?

從社會趨勢來探討,現代生活節奏變得急促、影像的需求與要求提升、全球化的資訊即時更新,就幾個具體案例來看,高速鐵路分流人們的大眾運輸方式選擇,影片觀看從1080p到4K甚至是未來的8K,這些時代的特質似乎都與書本的性格背道而馳。電子產品的特性包含輕巧、便利、娛樂、網路、多源等,智慧型手機便是的產物代表,明顯能看出電子書相對比紙本書符合更多的項目。

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,我國出版產業銷售額,實體書籍方面從2013年269.95億,於2016年跌至185.6億,近年則逐漸回溫,於2019年來到190.73億,此外,數位出版品部分,從2013年的1億543萬,到2019年已成長為5億1264萬,所占比率也逐年提高。由此可見電子書籍確實處於成長的曲線中。

電子書會取代實體書嗎?

Maryanne Wolf ‘’ Reading is substantive. When we gradually lean towards digital reading, this substantiveness may be more than we think about-when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advance, we may not think too much. I want to keep the bes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style, but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know when to use the new vehicle. ’’

Kindle,電子書界的領頭羊,至今已邁入第 12 個年頭,根據2020年4月最新的報告指出,電子書的銷售額竟不到實體書的 10%──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 (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,AAP)在去年的報告指出,實體書的銷售佔 226 億美元,而電子書僅占 20.4 億美元,當我在查詢相關資料時,看見這項數據覺得很有趣,而為什麼實體書仍然穩居這個市場呢?主要是兩項原因

紙張閱讀能更長時間專注。

根據Maryanne Wolf在《普魯斯特與烏賊: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》 一書中表示,人類並非天生就有處理閱讀的大腦迴路,因此, 大腦在儲存文字的時候,並不僅僅儲存它的聲音與想法,而把它視為一個實體,從孩童時期開始,大腦會將說話、運動協調、視覺等神經交織在一起,組成一個屬於閱讀的迴路。有趣的是,從研究顯示使用,螢幕閱讀故事和文章,會使得閱讀速度變慢、記憶 內容變少;即便隨著各種閱讀載具的螢幕解析度逐漸改良, 近年來的研究依然發現,大多數人依舊偏好紙張閱讀──尤其在需要長時間專注時更是如此。

心智地圖的安全感。

在大多數例子裡,紙本書會比螢幕上的文本提供更明顯的地景指標。想像一下當你翻開書籍時,是否會立刻會看到清楚分開的兩塊疆界──左頁和右頁,因為大腦意識到共有八個角落可用來記住位置。再來,你可以專注在紙本書的某一頁,但仍然意識到整個文本的存在,甚至可以一手感受書本的厚度,來推測目前閱讀頁數,另一手則感受還剩下多少頁沒讀完。我想啊,翻閱紙本書就好像走在路上留下一個又一個腳印,有特定的節奏,且看得出已經走了多遠。這些特性不僅讓讀者看似不經意,其實卻是閱讀時的安全感,也更容易對文本形成連貫的心智地圖。

電子書閱讀器和平板電腦也複製了分頁概念,但那些顯示頁面卻是曇花一現:一旦滑過,頁面就消失了,打個比方來說,當你並不是親自走在森林上,而是看著樹木、岩石、松鼠朝你迎面掠過,先前出現過的並未留下任何可觸摸的痕跡,也沒有簡單的辦法可看看之後會發生什麼,那麼是不是無法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呢?正因為電子書弱化了我們的空間感,因此也會弱化了我們的理解能力。這現象也可以說明,為什麼當我們習慣用電腦打字之後,在寫信時,常常會忘記某個字要怎麼寫。

我還是會走入誠品,因實體書店有存在的必要性,如現今網拍購物盛行,實體店面有什麼無法被取代的?就是服務與人。仍會購買經典性的書籍閱讀,比擬黑膠唱盤和CD的購買目的,更多是用於收藏或者不可取代性,例如書本的磅數厚實感、使用的香氣、存在感等,從攝影集、繪本到立體書,時代的改變勢必會帶來新的設計,但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,善待實體紙張的特性,仍是無可取代的地位。

如果你仍認為電子書只能企圖模仿紙本書,那麼就錯了。許多數位創新者正在運用科技將「螢幕閱讀」發展成全新的體驗。《The New York Times》、《The Washington Post》、ESPN以及其他媒體推出高度視覺化且經驗排版的文章,這樣的內容無法以紙張呈現,因為文本當中還融合了電影與音樂片段,並且完全藉由捲動方式來產生影像經驗。Robin Sloan開拓了「點閱文」(tap essay),將互動藝術融入於生活實體應用,意旨觀看者需透過實體互動,來決定閱讀速度與氛圍,只有當你點擊手機或數位載體的觸控螢幕時,新的文字、語句、音樂和影像才會出現。是不是覺得很像Harry Potter的《The Daily Prophet》呢?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一切正要發生。

如何選擇適合的電子書品牌 ? 必須瞭解自己的需求:

• 最常閱讀的語言 

• 線上書籍量 

• 價格預算 

• 適合尺寸 

• 客戶體驗感(買書流程、頁面直覺、閱讀感受、售後服務)

以下是為什麼選擇Readmoo的原因:

• 最常閱讀的語言 – 中文80%,英文20%

• 線上書籍量 – 主打繁體中文市場最大的電子書平台

• 價格預算 – $6000以下

• 適合尺寸 – 掌心大

• 客戶體驗感

1.買書流程 : 非常多元,有以下三種。

a. 於閱讀器上直接購買 b. 於電子平台「Readmoo」app內購買 c. 使用網路電子書平台Ex.PC Home,再輸入折扣碼

2.頁面直覺

3.閱讀感受:可調式閱讀式色溫 、中文輸入法4種選項、一鍵橫直排轉換、筆記劃線雲端化

4.售後服務 : 一年保固

• 城邦原創

最後,下方也整理出實體書與電子書的優缺點。

Advertisement

10 thoughts on “掌心上的電子圖書館 – 電子書與實體書,哪個好?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Twitter picture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