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底的台北午後,如常地飄著小雨,循著地址來到一條安靜的巷弄,仰頭尋找時看見那層白色重新油漆的樓層肯定就是目的地,就如記憶中的模樣— 純淨、美好,而今天又會得到什麼新的詞彙來描述 yiyu 呢,我也不曉得。
一隅有花,開始於2016的秋天,創辦人為亦瑀(下文稱「小亦」)和柏韋。
提供每周鮮花的訂閱服務,認為植物可以用最溫柔的方式陪伴生活及安撫情緒,隨後有設計特定節日花束、相關花藝課程及出版《一年生》植物日曆,並在其加入選句小卡,柏韋和友人小光也於 Spotify 合作開播深夜電台《Before Midnight》。

看見了她的缺陷,卻沒聞見他的芬芳,真的好可惜。
曾經有客人因為收到有折痕的梔子花瓣而生氣地跑來理論,當然許多店家會為了追求「完美」將有「缺陷」的部分捨去,但我們認為那是本質的呈顯,也是因為懂得每個人買花的期待不盡相同。
有些人憧憬收到一束無暇且完整的花 ; 有些人鍾情於某些花種所以定期購買,而一隅則是期望給予生活的美好想像,當認清這件事情後,小亦和柏韋選擇「好聚好散」,如果不適合就好好分手,與這些人一期一會的相遇足矣,反觀如果是長期訂閱的人,就代表認同我們的價值和品味。
植物,貴在其必然的凋零,也教會我們如何去愛每一個階段的模樣。
「我們不會強調花可人的一面,反而是必然的凋零,這就跟大眾相信的價值體系一樣,我們必須去接受所有面向。」一隅有花最好的就是植物,如此真實且自然的生命,如植物會在柏油路上長出青芽,突破想像不到的地點 ; 但也容易因水傷等等顯得非常脆弱,不過這些表現都是健康而自然的狀態,這也是我們期待在繁忙社會裡分享的價值觀。
花是「生命」,自然的東西正是因不可控所以才珍惜,無論是其發霉或者色彩都是,小亦說到從小媽媽就會栽培植物,所以明白花的生命週期比種植時間短許多,也顯得花開花落是如此值得去珍視。這也反映到「人」本身,或許可以試著停止追求完美與永恆,並溫柔對待每個沒那麼好的時刻,學習練習「斷、捨、離」的課題。
花也是「五感體驗」,其中「嗅覺」是五感中傳遞唯一不經過視丘,而直接將刺激傳到大腦中許多與情感及本能反應相關的腺體,例如杏仁核、下視丘等,因此嗅覺是最直接而且能喚起人類本能行為和情緒記憶的感官,也是種長期記憶的載體,這同時也是種非常親密的接觸。

週花就是一個定錨,關於我們對「好生活」的想像。
週花於週一寄出,花種的決定權於我們手上,期待用這樣驚喜感的「禮物」及「不確定性」改變Blue Monday的心情外,也會附上一張小卡,內容不完全是正面或者負面,而是很真實地呈現日常梳理過後的價值觀輸出。我們真正想做就是生活方式的建立,也因為這樣的不可預期才能夠更加貼近生活。給予的每一次花束,就像是在他人的生命里撒落一些種子,並且在不同的歲月裡花開成簇。就像花開花落也有千百種模樣,有的綻放,有的瀲灩,有的溫暖,有的遲漫。
武漢肺炎影響的日子,反而迫使更多人直視生活。
首先因為是線上花店,所以不會造成巨幅的影響,再來是因製作週花為主,而非專門做婚宴等等的主題性花卉,反而逆勢成長。也許因現在居家工作人數增加以及社會氣氛低迷,所以許多人想幫朋友打氣或者療癒自己便會增加訂單,武漢肺炎雖然對群聚造成影響,但是也開始讓人好好整理家裡、佈置生活,「回歸」的本身也是被迫直視生活。
「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.」—Winston Churchill

比起許多人,我們已經很幸運了。
小亦:「我是有想法卻不知道怎麼執行的人,柏韋則是擁有執行力的人,所以他會列出步驟,就像前期常去花市買花近而暸解市場價格還有相關知識,接下來是定價、試營運、找到目標客群以及創立粉專,邏輯清晰的行動力可以讓感性擁有實現的浪漫。」
創業過程比想像中好一些,先收錢在做事情的健康現金流,讓我們很幸運不用面對現金週轉的問題,只是心理素質需要慢慢強壯,就像一開始也會有許多客人有負面意見,但只要能接受「你認為最好的生活並非大家認為最好的。」就會讓心裡舒坦許多,因世界上是平行的,不要覺得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,否則很容易就被擊倒。我們後來也因越來越聚焦目標、相信自己,所以就不怕去得罪別人,也越來越能接受和面對這些回饋。
工作分配是固定,如訂單、客戶、物流由柏韋負責,小亦則專注於花卉選擇及包裝等,社群網站的發文是每週分配天數個別完成,其中「#男友小編」的起源竟是因最初要釐清誰寫的貼文而加以附註,後來反而成為網友們認為可愛的互動且給予讚賞。還有另一位成員是Emily,花藝助理同時負責講師、助教、備品(卡片和花朵),也是花店裡的開心果,常常逗得大家合不攏嘴,讓靜謐的小巷中時常於二樓角落傳來陣陣的歡笑。

美感是一種偏好的選擇,美感只是外在的表達形式,真正的選擇是價值與體系。
柏韋有加入「美感細胞再造」的團隊,希望由教科書開始發起一場美感的革命,只因為他認為美感是一種偏好的選擇,美感是外在的表達形式,而真正的選擇是價值與體系,所以一隅有花最初是寫生活的散文或者日記的感覺。因為無法斷言什麼是好是壞,再來是因社會上擁有隱形存在的標準存在,發現能夠真正穿刺到大家心裡的絕對不止是好看的外表,而是靠價值觀的包裹,所以才決定一定要放入小卡,因為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變成價值觀的輸出,存粹的美感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,就像精品品牌很多時候只是變成社交貨幣,而非真正的美感選擇。
回歸人的本身,回到背後價值所在,美感其實是最後一個階段。
純粹美感當然不屬於大多數人需要在意的事情,就像許多辛苦的勞工階層最重要的是要把肚子填飽,但柏韋和小亦認為「面對自己」還有「愛」的方式很重要,這也是真正可以連結人們的因子。美感是最後一個手段,如達利和安迪沃荷的作品在沒有成名之前都不被賦予實質重量,當人們開始重視且想更近一步了解時,往往最有興趣的都非其技藝手法,而是背後所想傳達和討論的價值。而,當價值被認同後,接下來所有的手段都會被順理成章地自圓其說,因此美感是你能不能給予人們超越社交貨幣的價值,或者說,能不能帶給社會可接受的價值體系。

「Before midnight於午夜上映,雖然所有數據都告訴我這個時間點關注度最低,但是這樣有個平台可以討論價值觀,我覺得很好。」 ── 柏韋
於 Spoyify 上開播的 Podcast 主題是由柏韋和他朋友小光共同設定,「生命主題」是他們最想談的議題,希望藉由這個頻道搭建橋樑讓大家在午夜前找到出口。
「反思社會」的主題,都是環環相扣地藉由每個媒介去撫慰心靈,就像是現在熱銷書排行榜高比例是需要被慰藉的心靈雞湯,這正是因為「人本主義」「個人主義」造成的問題。西方世界是神本的宗教信仰,所以很多西方人在早期願意花上一生在修道院操寫聖經或者釀酒 ; 而東方則是「皇權」,後來18世紀後出現科學主義,神本破碎後成就了「人本主義」,而文藝復興加劇人類出現「只要你願意,有無限可能?」的想法,在瞬間失去信仰後,開始從理性角度來看待「人」就是原子的構成,也因此死亡而不具任何意義。
因此這時代告訴你:「你可以成為人和你想成為的人」,「但你想成為的任何樣子都沒有任何意義。」所以產生前所未有的空虛感。除此之外還有「資本主義」和「消費主義」告訴你很多幸福你可以花錢買到。這也是為什麼「植物」這樣會死亡的自然物多麽可貴。

你好,我們不止是花店。
一隅有花並非被規矩定義花店,「花」是一墩價值輸出的橋樑,所以我們有共識不一定要一直開花店,等到可以了就能繼續做下一個感性的夢想。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做有趣的事情就好,因為我們都希望可以把工作時間壓低,多花一點在生活上,這樣很好。
一隅有花
Facebook : 一隅有花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yiyuflorist/
Instagram : yiyuflorist
Website :https://yiyu.florist/
Podcast : Before Midnight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快問快答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採訪後記

記得第一次收到yiyu的週花時,我瞪大眼睛看著郵差想著:「這花,完全就是我需要的。」是的,是「需要」而非「想要」。低頭聞一下花束再搭配小卡上的字時,就像是被鼓舞一般,煩躁的平日工作突然間都顯得特別有動力且美好。當回到家將包裝拆去,小心翼翼地把搭配好的花束修剪並放入器皿,再擺放於床頭櫃時,即使沒有特別注意花的盛開,也能聞見其芬芳,而心情也會更加地平靜,原來植物和蠟燭一樣,都能撫平浮動的心,這是我對yiyu的初步認識:舒服且剛好。
訪談他們前去對面的咖啡廳坐了一會,在確認採訪稿時卻意外地不感到緊張,而直覺著一切都會很好的,果然在走進門的那一刻,簡約、質樸而溫柔的工作兼居家環境,及小亦、柏韋、Emily的親切互動,讓我明白這就是魅力所在。藉由一個午後的時間,遇見了一群在繁鬧城市裡讓時間慢下來的朋友,也觸動我私密且柔軟的心臟,是啊,在生活裡,有太多太多的多餘,我們只是想拿回自己生活裡的一點主權,能好好地安住在自己生活的節奏裡。
如果形容自己是什麼花種,大概是翠珠吧,這也是週花讓我認識的花種之一。
謝謝一隅有花,如此溫柔而有重量的存在,真好。
也祝福看到此的你 / 妳
生活快樂
非常喜歡這篇報導!好細膩也很溫柔!
LikeLike
謝謝你的喜歡,未來也會有更多創作。
LikeLike
想請問未來還有其他想訪問的對象嗎?
覺得蠻喜歡這幾次的訪談人物,所以會很好奇!
LikeLike
訪談的專題會持續下去,目前也有幾位正在洽談的訪談者。
LikeLike
Good interview
LikeLike
Thanks 🙂
LikeLike
「不止是花店」那一段结尾陈述也太动人了,期待他们未来有更多感性的创作,不管是以哪一种形态存在。
LikeLike
是的,我也很期待著。
LikeLike